首页学院新闻
学院简介
学院简介

“今日头条”媒体全文登载我校人文教育学院毛时亮院长文史讲座│黄岩百年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2021-04-27 11:25:00访问次数:4925

     今年是我校的前身学校之一黄岩师范学校建校100周年,我校人文教育学院毛时亮院长在“永宁史话”文史讲堂上作了题为《黄岩百年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启示》的讲座。第75期“永宁史话”文史讲堂由黄岩区政协、黄岩区委宣传部主办,黄岩区历史学会、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协办。

    近日,“今日头条”媒体全文登载毛院长的讲座内容:

6375511966300445328362019.jpg


毛时亮院长个人简介

    毛时亮,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人文教育学院院长,副教授,浙江省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带头人,宁波大学中国史专业兼职硕士生导师,台州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台州市文化和旅游智库景区专家,黄岩区政协文史专员。

讲座内容精彩回顾

    自1921年8月,黄岩县立女子小学教员讲习所创立至今,黄岩的师范教育已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百年风雨,几多坎坷,为我市、区的各级教育事业和其他建设事业培养了近万名的合格人才。追溯百年的师范教育发展历程以及所积累的经验与教训,漫谈中等师范教育发展的辉煌历史,这对于我们日后师范教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师范教育的缘起

    自古即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师”的名称在夏、商、西周就有了。西汉末年,扬雄在他的言论集《法言》中说“师者,人之模范也。”第一次将“师"和“范”联系起来,明确强调了教师所负有的塑造教育对象的重大责任。唐代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师范”的意义在两方面:师——表率,范——塑造,“师范”二字点出了教师职责之所在,反映了人们对教师重要作用的认识。

    近代意义的师范教育始于17世纪末的西方,到18世纪随着学校的大量设立而迅速发展。最早把师范教育作为一种制度介绍到的是黄遵宪。他曾在《日本国志·学术志》《日本杂事诗广注》中提到“有师范学校,则所以养成教员,以期广益者也”。梁启超则是最早倡导在创办师范教育的思想家,认为“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1897年2月,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内设“师范院”,这是近代最早的一个培训师资的专门机构,揭开了近代师范教育的序幕。1902年,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是最早专设师范学校。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使得师范教育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l911年,民国政府相继颁布了《师范教育令》和《师范学校规程》,这是近代最早的有关师范教育的法令。

    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群学之基”,因为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师范教育。

6375511966302203139834602.jpg

二、台州的师范教育

     台州的师范教育从温岭开始。据《浙江省温岭中学校志》记载,1901年,清廷迫于内外形势,正式着手筹建新式教育体系,下令各省“废书院,设学堂,改良私塾”。1902年2月,横峰宗文书院遵令改为私立高等小学堂。1903年,廪生金秉理等将旧有宗文书院改设为宗文学堂,原来的膏火等田充经常费用。1904年1月13日“癸卯学制”颁布后,金秉理改宗文学堂为太平县公立宗文初等师范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金秉理又在宗文书院故址改办公立宗文高等小学堂,学堂附设初级师范完全科,为台州师范教育之始。

     临海师范教育开始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创办的官立台州府中学堂简易师范科(以下简称“台中简师科”),是台州学院的源头。

     与温岭、临海师范教育不同,黄岩师范教育从女子师范教育开始。二十世纪初期的黄岩,因受封建礼教旧思想的约束和“妇道无成”旧观念的影响,虽有“文物之邦,鱼米之乡”之美称,但女子能进学堂读书,识字者甚少。为了拯救国家,解放妇女,发展女子教育,让更多的女子入学,1910年,黄岩城关开明绅士林奏丞先生自己出资,借黄岩城关坦前巷地藏寺僧舍,整修破旧佛堂作教室,置办简易课桌凳,招收城里几十名女生,办起黄岩第一所女子小学——崇诚女子小学(即锦江小学前身),进行“教读根基培植”。他自任校长兼校董。1917年至1920年间,黄岩崇城女子小学的学生相继毕业。作为崇城女子小学校董的林奏丞先生,既为“黄岩始有高等小学之女生”而高兴,又为“若无师范学校以继之,女子教育终不能普及”而忧虑,故邀当时黄岩城里知名人士鲍刚克(文波)、邱伯熏、许服尧、陈瑞卿等学友多次商议办校之事,起草文书,呈报当地政府批准,多方筹集办学资金,借黄岩崇诚女子小学简陋的校舍,于1921年8月,创办黄岩县立女子小学教员讲习所。林奏丞自兼校董,并聘请台州著名女诗人,黄岩崇诚女子小学校长屈蕙纕女士为讲习所主任,讲习所实行校董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从而开启了黄岩师范教育的大门。

6375511966267046882561547.jpeg


    综上所述,师范教育是欧风美雨的产物,是清朝末年“师夷长技”,“废科举,兴学堂”的新生事物,是清末至民国前期国家振兴教育的重大举措。台州虽然地处东南沿海之一隅,远离政治中心,远离大都市,但是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台州创办师范教育的时间来看,还是与时代潮流合拍同步的。温岭、临海、黄岩师范教育的开启也是近代这3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台州各大师范学校的建立是台州近代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成果,对台州近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375511966273492198048222.jpeg


  三、黄岩师范的百年历程

     1.创建与成长时期(1921-1949)

     1921年8月,黄岩县立女子小学教员讲习所创办时,首届招收黄岩城关女生十四名(均为崇诚女子小学毕业生,且已婚者不少),编为1个班。首届招收学生人数虽然不多,但教育经费明显不足,办学处于较困难境地。1923年7月,终因经费匮乏,讲习所停办。

    1925年7月讲习所复办,改名为黄岩县立女子师范讲习科,招收小学毕业生一个班。1929年5月,因招生不断扩大,教室不够,讲习科迁至黄岩城关孔庙,办齐三学级,改名为黄岩县立女子师范讲习所,主任改称所长,1930年9月,在校内创办附小部。1933年8月,改名为黄岩县立女子简易师范学校,所长改称校长。1936年8月,学校有了较大发展,社会声誉提高,要求入学的人数增多,尤其是部分男生迫切要求入学,为满足社会需要,学校开始招收少量男生,实行男女混合编班,文化课男女生统一教学,体育与童子军等课的教学内容与活动方式,男女有别地进行,学校改名为黄岩县立简易师范学校。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大举侵略。1938年10月,日机经常轰炸黄城,社会秩序一片混乱,学校无法上课。为避免敌机骚扰,学校被迫西迁至黄岩乌岩东岳庙偏僻落后的山村继续上课。1939年2月,学校从乌岩迁回城关原址。同年6月,黄岩时局再度紧张,黄城连日警报,学校又南迁至黄岩院桥横泾禹王庙。黄师附小部迁到黄岩鼓屿文昌阁。1941年1月,学校改迁至黄岩城关九峰书院,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学校从九峰书院迁回城关文庙,是年9月,根据社会需要,始设普师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小学教师,易名为黄岩县立师范学校。

     2.曲折发展期(1949-1978)

    1949年6月,黄岩县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同年9月,学校再次停办,校产并入黄岩中学,未毕业学生在黄岩中学另设的师范科继续就读。1951年上半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复办,定名为浙江省黄岩初级师范学校,实行地县两级管理,由主委(主任委员)主持校政,校址初定黄岩九峰书院,因当时部队驻军未撤,暂设黄岩城关双桂巷黄岩中学分部。1952年1月,学校迁到黄岩城关孔庙原校址。1954年9月,根据省教育厅指示精神,学校改招小学教师轮训班,同年,仙居初师有一班学生并入。1956年2月,为加速小学师资培养,根据省教育厅通知,学校改办速成师范班,同时三班小教轮训班并入乐清师范。1957年5月,根据省教育厅(57)303号文件精神,温岭师范学校撒销部分学生并入本校,学校开办普师班,改校名为浙江省黄岩师范学校,同年7月,部分速师学生学满一年提前毕业分配工作,其余学生转入普师班继续学习。1962年8月,根据浙江省教育厅〔62〕545号文件《关于撤并师范学校二年级学生转到另校继续学习的通知》精神,并入黄岩中学,未毕业学生转到黄岩中学就读,学校停办,校舍保留。1975年7月,台州行署决定:在黄岩中学内设立台州师范黄岩分校。同年11月25日,黄岩分校正式开学,1977年8月,黄岩县委同意由县委宣传部牵头,成立黄岩师范复校筹备小组,开始复校筹备工作。

6375511966282183601305651.jpeg

         3.快速发展期(1978-2003)

    1978年6月19日,省革委会省革〔78〕53号文件批准,同意恢复浙江省黄岩师范学校,校址设黄岩城关直下街孔庙。1985年1月,根据省人民政府转发省教委《关于改革中等师范学校领导管理体制的报告》,学校划归台州地区行政公署领导,由台州地区文教办直接管理,同年11月,台州地区文教办与黄岩县人民政府签订了《黄岩师范学校搬迁新校址协议书》,1986年3月,省教委浙教计〔86〕137号文件批准,同意黄岩师范学校易地迁建,学校规模近期为480人(12个班级),远期720人(18个班级),新校址定点在城关九峰河畔。1987年8月,新校舍落成。90年代以来,学校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校训,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4.转型升级期(2003- )

    1999年6月,中央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教育部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中也都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大力提高师资培养质量”,强调师范教育在教育改革和发展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深化改革,优化结构,进行师范教育资源重组,实现师范教育办学层次由“三级”向“二级”过渡。2001年中等师范停止招生。2003年,黄岩师范学校与台州农校合并升格为台州科技职业学院。2005年,学校开办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然而好景不长,2007年全国一刀切,停办高职学前教育。2018年,学校重新开办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深受欢迎,师范教育迎来新的春天。

    在百年办学历史中,黄岩师范有40多年在孔庙办学,这可以说是黄师之幸,也是孔庙之幸。孔庙为困境中的黄师提供了庇护之所,而黄师的办学使得孔庙历经各类政治运动得以完好保存,从而延续了黄岩的文脉。

    黄岩师范教育经历了旧和新两个不同性质的社会阶段,十一易其名,8易其址,最终完成转型。师范教育命运多艰,发展缓慢,正是近代多灾多难现实的反映,也是师范教育发展历程中“师范性”和“学术性”钟摆运动的结果。

四、百年师范教育的历史启示

    黄岩师范历代先贤本着“教育救国”、科教兴国”的理念,坚守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秉承艰苦奋斗、办学不辍的老黄牛精神,开风气之先,耕耘不辍,薪火相传,积淀起为国育才、追求真理、崇文尚德、刚健自强、个性丰满的师范精神与文化。

    1.坚持不忘初心,为国育才的根本宗旨

    2001年在黄岩师范学校成立80周年之际,美术学院著名教授、浙江书法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刘江题写了“为国毓(育)才”四个苍劲有力的篆字。这是对师范办学使命的最好诠释。

    创办人林奏丞先生既为“黄岩始有高等小学之女生”而高兴,又为“若无师范学校以继之,女子教育终不能普及”而忧虑,希望通过创办师范学校,实现“他年若建勋天业,雅颂苍溪裕后光”。面对晚清“强邻虎视遍西东”的困局,首任校长屈蕙纕“匡济同伤时事艰”,希望“斩蛟射虎英雄事,力挽银河洗血腥”。第三任校长奚继武从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以“欲救国难,须救人心,非改革教育不为功”为职志,慨然返乡办学,夙夜在公,心身交瘁,竟染疾而亡。曾在黄师任教、后成为全国著名的教育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有瓛缅怀黄师第三任校长奚继武先生时表示:“黄岩简易女子师范虽然不能像1897年的上海经正女学、1902年的天津严氏女学那样名留史册,但黄岩女子简易师范由于奚继武先生等的努力,成为全国教育洪流中解放妇女的进步力量,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前进,是应该肯定并值得我们纪念的。”第五任校长王士仁毕业于北京大学,曾留校任教,而后调入重庆北碚科学院。当他听说县立女子师范讲习所缺少师资,就毅然放弃优厚的生活待遇回到家乡。他说,百事兴盛,教育为本,以己所学,造福家乡,是一生的心愿。他是黄师第二位殁于任上的校长,时年38岁。

    2.坚持艰苦奋斗、办学不辍的老黄牛精神

   “勤奋耕耘、踏实肯干、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老黄牛精神是学校在百年办学历程中积累的精神财富,是学校的精神图腾。

    黄岩师范学校创办于国家衰败、文化落后、民众苦难之时,办学条件非常困难,如学校创办之初,借用崇诚女子小学3间平房作教室。1929年5月,借用文庙房屋整理为教学场所。泮池后大门前两旁厢房为两个教室,魁星阁整修为图画教室。学生在七十二贤人牌位前临时搭铺住宿。唯一较宽敞的大成殿,既是礼堂又是孙中山先生的纪念厅。1938年至1940年,学校西迁乌岩和南迁院桥时,办学条件更为艰苦。乌岩东岳庙是一座“破瓦颓垣、不堪托足”的小庙。全校师生拥挤在一起,实在难受。院桥横泾禹王庙是一所被废弃的庙堂,庙内活动场地很小,无法开展各项文体活动。1951年10月,学校复办初期,校舍借用黄岩中学,办学设施设备十分简陋,数量亦少。学校仅有图书768册,报刊杂志12份,风琴1架,胡琴2把,锣鼓1套,篮球1只,排球2只,鸡毛球2只。同时,办学历程非常艰辛,从女子讲习所、简师、初级师范到高职师范,从最初的黄岩县立女子小学讲习所14名学生发展到今天台州科技职业学院的万人大学,十一易其名,八易其址、4次停办,但师生坚守兴教育、造良师的初心不改,虽历经时代社会变迁,数历民族命运劫难而始终办学不辍,且代有创新发展,文心师表在百年历史中绵延不息。

6375511966289019543563080.jpeg

    3.坚持追求真理、引领潮流的英雄情怀

    黄岩师范的莘莘学子,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毅然决然地承担起“救亡图存”“智民兴国”的历史责任。一批又一批进步师生投身于不同时期的革命和建设工作之中,他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谱写出一曲曲响彻云天的英雄之歌,层积起弥足珍贵的“红色基因”,这是一种“为人师表”的责任担当,是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自我觉醒。

学校的创立就是为了争取男女平等,妇女解放,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为宣传女子自由解放,女师排演了《打倒贞节坊》《可怜的闺里月》《复活的玫瑰》等话剧,以改变社会观念。抗战时期,女师学生与黄岩县立中学一起上街抵制日货,高喊“打倒帝国主义”口号,还到北门搜查日货。1937年10月,黄岩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校长刘显启邀请闽浙边特委林泗斋同志来校演讲,并发动师生为前方抗日将士缝制棉衣和参加欢送抗日志愿军等活动,嗣后组建起黄岩第一支抗日救亡宣传队。11月,刘显启校长联络部分中小学校长、教师及返乡的知识分子,成立“浙江省文化界抗敌协会黄岩分会”,推动文化教育界的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8月任黄岩县委书记的金元良同志被闽浙边党组织安排到黄师任教。他利用教师身份作掩护,向进步学生宣传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并秘密发展周松友、冯廉青、王秀贞、周秀琴等人入党。1938年秋,林泗斋的学生林珂(已是员)也在黄岩简师学习。到1939年6月,学生党员发展到10余名,成立了黄岩简易师范学校学生党支部,冯廉青为支部书记。当时活跃的地下党员还有青年教师李伏韬(李青山),他在校内大胆教唱《赞美勇士》《五月鲜花》《枪口对外》等革命歌曲。1949年5月,黄岩县长朱焯率旧部起义。由于浙南游击队暂时不能前来接管,而海门一带尚有“浙保”重兵驻扎,随时可能来犯骚扰,面对起义官兵人心浮动、城关居民惊恐不安的严峻形势,黄师和黄岩中学两校师生挺身而出,共同组织宣传队,轮流向起义官兵宣传党的优待政策,向居民宣传全国大好形势和党的政策。5月31日,当浙南游击大队第三支队进驻黄岩城关时,全校师生连同各界人士上街夹道欢迎。另外,从黄岩知青运动史来看,黄岩师范学校毕业生牟连春是自愿下乡知青第一人。1962年7月,他响应党的号召,放弃留城当老师的机会,自愿报名到条件极为艰苦的大寺基林场落户。

    4.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人格精神

    “学高信为师,身正堪称范”,培养“经师人师”的师范教育本质,“树二代师表”是师范教育的核心工作。“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黄岩师范学校的校训,曾经矗立在黄岩师范学校教学楼的楼顶,成为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时刻激励和劝勉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们。

在百年办学历史中,一大批堪称“经师人师”的专家学者在这里著书立说,传道授业。被时人赞誉为“一双仙子凌风立”的屈蕙纕(1860-1932)姐妹是近代台州著名女诗人,诗作辑成《同根草》。精英文,有“融中西学于一炉之意愿”的奚继武。出版过的儿童文学著作多达十七种的童话作家仇重。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系副主任朱有瓛(1909~1994)是黄岩师范20世纪30年代的教师,其主编的《近代学制史料》是我国迄今最详备的近代学制发展史料之一,并定为大学文科教材参考书,1988年被评为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还有我国植物化学的先驱许植芳、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西洋画系的许祖谦、在杭州创办民办浙江美术专科学校并自任校长的林求仁、地方文史专家尤伯翔、荣膺“鲁迅版画奖”的版画家顾奕兴、全国优秀教师称号获得者何在田、理论专家王秋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黄道元、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奖获得者叶亚平等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5.坚持全面发展,一专多能的人才规格

    著名画家,46届校友朱宣咸在《我从事木刻版画创作的前前后后》一文中说:“高小毕业后,我不想像父辈那样生活下去,我要读书,考虑到家庭的负担能力,就进了当时本县的黄岩简易师范学校。就在这个学校的第一学期,碰上了举行全校图画比赛,而我得到了高名次,从而诱发了我那爱好艺术的个性,我似乎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出路,就此暗下决心,要好好学画(主要学画,同时学西画),向往成为一个以画为业的清高自在的画家”。

    1921年至今,黄师培养了各类毕业生近万名,大部分兢兢业业于教育文化事业,并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同时学校也涌现了无数令人动容的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如著名作曲家、电影乐团副团长、37届校友池志立,著名作家、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副编审,37届校友卢婉清,重庆美专校长、重庆社会大学副校长,46届校友朱宣咸,舞蹈家、荣立三等功并获朝鲜国家元首金日成首相颁发的军功章的48届校友张美霞,曾任浙江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的52届校友张铁忠等。他们胸怀大爱、追求进步、崇尚科学、革旧创新的高尚品格与博大智慧构成了学校“百年校魂”,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渗透于现代校园。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致力于培养“一专多能、教学基本功扎实、理论功底深厚、从教信念坚定、高素质”的农村小学教师。学校为台州地区,特别是为黄岩基础教育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从毕业开始就一直坚守在偏僻、荒凉的乡村小学,成为当代教育最坚固的基石,受到社会人士的充分肯定与赞赏。

回溯历史,观照现在,今天的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将传承百年薪火,弘扬师范教育精神,践行“厚德强技”的校训,发扬“老黄牛”精神,为早日建成高水平现代化高职院校,为区域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