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勿忘国耻,矢志强国

2016-08-09 15:03:00访问次数:843

1894年的甲午战争距今已整整两个甲子。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惨痛的伤痕,是中国命运的一道大坎。历史是不能遗忘的,今又甲午,走在复兴路上的中国人,审视这场战争,反思反省,几多启迪,几多警示,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勿忘国耻,矢志强国。

一、战争的历史背景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由于落后的封建制度和长期的闭关锁国,十九世纪以后,国力日衰。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而此时的日本,顺应历史潮流,展开了真正的制度改革,史称“明治维新”,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全面告别传统。当时整个国家体制落后的晚清,虽展开了30余年的“洋务运动”,妄图重振国威。但由于政府腐败和改革的不彻底,必然导致战争的失败。历史学学评论:甲午之战实际上是一场检验真改革与假改革的战争。

日本是个人口众多,国土相对狭窄、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国力强大以后就开始向外扩张,推行“大陆政策”,其侵略的主要目标就是中国。

二、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前,先吞并了中国的属国琉球,继而把中国的另一个属国朝鲜作为进攻中国的跳板和桥头堡。

18946月,日本大规模入侵朝鲜,朝鲜政府向中国求援。7月,清政府出兵支援朝鲜,日本不宣而战,悍然击沉中国“高升”号运兵船,一千多名官兵未战便命丧大海。援朝陆军统帅叶志超,为保存实力,放弃本应固守的战略要地平壤,节节败退,退守中国境内。

9月,中日海军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狭路相逢。狡猾的日舰桂美国旗,以迷惑和麻痹清军,靠近后才突然换挂日本军旗,并向北洋舰队猛烈炮击,清军仓促应战。经5小时海战,北洋舰队参战的13艘军舰中,有5艘军舰被击沉击毁。日本军舰有5艘受重伤。清军死伤千余人,日军死伤6百人。中国海军在作战中有两艘临阵脱逃,其中“济远”号在逃跑中还撞沉了自己舰队中的“扬威”号。但是不少官兵表现了英勇作战的大无畏精神。“致远”舰在中炮受重伤、弹药用尽的危急关头,管带邓世昌不令开足马力向敌人主力舰“吉野”号猛撞过去,准备与日舰同归于尽,不幸中鱼雷下沉。邓世昌落水后,他的部下将救生圈给他,他拒绝了,与全舰200余官兵一起壮烈牺牲。“经远”号管带林永升及全舰官兵270余人也都英勇作战壮烈牺牲。黄海之战,北洋舰队虽然损失严重,但主力舰“定远号”和“镇远号”还在,李鸿章为保存自己实力,竟命令舰队全部躲进威海卫港口,不准出战。这就造成了以后被挨打的局面。

18952月被围困在刘公岛很长时间的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吞鸦片自杀。美籍将领提议守岛将士借用丁汝昌名义投降。日军开进威海港,清政府经营30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求和。

18954月,清政府全权代表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是彻头彻尾的卖国条约,共11款。主要内容包括:承认朝鲜完全“自主”,从而使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合法化”,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所有附属各岛和澎湖列岛;赔款2万万两。后因其他列强在华势力受到影响,俄、法、德等国出面干涉,“劝告”日本退还辽东半岛,由清政府支付“赎地费”3千万两。

日寇侵占旅顺时,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全市只留36人幸免于难。这也是为了让他们掩埋同胞尸体而被留下的。旅顺至今还有万人冢,这是日本侵略者的罪证。

日寇占领台湾,台湾人民奋起反抗,日军死伤总数达32千多人,终因力量悬殊,台湾失陷。

甲午战争导致中国更加陷入半殖民地化的深渊。

三、战争的教训与启迪

甲午战争,民之痛、国之殇,以史为鉴知兴替。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公开场合讲话中,两提甲午:“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为惨痛有一页,给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甲午,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具有特殊含义,在我国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含义。”“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军事科学院罗援将军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谈及甲午历史,提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体现了对科技人才的重视,指出战斗力的较量就是科技和人力的比拼。

近期国防大学政治委员刘亚洲上将、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博士生导师罗援少将、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少将等均在报刊上撰文,论述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概括起来主要有下述各点:

1、政体、体制落后必然挨打

甲午之败,表面上看是海军之败,陆军之败,而实质上应是国家之败,制度之败。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唤醒了清朝的同时也唤醒了日本。中日两国几乎在同一起跑线上,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朝大臣们,虽学习西方列强之经验,开展了30余年的“洋务运动”,但只学其表面,未触及实质。“洋务运动”为什么以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虽引进一些较先进的武器装备,但由于固守腐朽没落的“朝制”,“帝党”、“后党”严重的派系斗争形成的负能量,是埋葬北洋舰队的内因。

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建立新政,汲取西方文化之精髓,摒弃不合时宜之思维,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中国则墨守封建制度坚持陈腐的观念。德国宰相俾斯麦曾分别接待过中日两个代表团,后来有人问他对中、日两国的看法,他指出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因为“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买回去就算了。”

甲午之败,给我们的启示:只有脱胎换骨的真改革才能让国家强大,只有通过更快的改革,走在别人前面,变得比别国强大,改革才有意义。

2、战败败在贪污腐败

黄海海战之前6个月,北洋舰队申请更新装备,购买部分先进的速射炮及补充弹药,以应紧急之需。而李鸿章竟然以慈禧太后60大寿庆典为由,将海军军费移用建造皇家花园颐和园,拒绝更新武器。甲午战前,日本从天皇、皇室到官吏纷纷为建海军捐钱。黄海海战中,出现了不少哑炮,战后发现炮弹里装的不是火药,而是黄沙。军舰需要最好的煤,但开滦煤矿不给。好煤都让“自己人”给倒卖了。劣质煤既损军舰的锅炉,又减慢航速。

3、思想观念落后也要挨打

人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就甲午战争而言,清朝不仅经济、政治、军事比日本落后,思想观念也落后。清朝长期以“天朝上国”自居,长期闭关锁国,对外国的先进理念和科技,不学习,不借鉴。就军事理念而言,日本把竞争制海权作为掌握对中国作战的主动权。而清政府只是视海洋为单纯防御的屏障。在甲午战争的最后,也是关键阶段,北洋水师“株守军港”,不敢出海,这无异于搁浅的鲸鱼坐以待毙。

一个对海洋陌生的国家和民族,可以买来世界上优良的战舰,却买不来海洋意识和海洋理论。军事理念落后也照样挨打。

4、战争也是作风和精神的较量

综观历史,任何战争既是武器和战略战术的较量,也是作风和精神的较量。作风就是战斗力,强军必须强作风。

清政府腐败,军纪也同样败坏。中日水兵的第一次冲突,就是因为北洋水师访日时,在长崎因嫖妓而与日本人大打出手。外国媒体报道,清兵“腰间皆斜插烟枪一支”,“平居烟酒淫赌”,演习训练欺上瞒下。弄虚作假以欺骗自己,却无法欺骗自己的敌人。在真枪实弹的战场上,日舰火炮的命中率高出北洋舰队9倍以上。“精神刀锋卷刃”,必然经不起实战的检验。岳飞云:“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则天下太平矣!”甲午之战,陆军不战而溃,黄海激战中“济远”、“广甲”、“扬威”三舰均是主动逃离战场的。强军重在军魂,无勇则必误国。刘亚洲上将说,“甲午之败还是文化之效”。文化的核心是精神,精神的核心是信仰。这是一个民族的基因。

甲午开战时,清朝陆军八旗兵和绿营兵达96万人,而日军总兵力为24万人。日军突破鸭绿江防线时只阵亡33人,而清军阵亡500多人。李鸿章宣称可以坚持3年的旅顺,只守了一天就丢了。日军屠城数日,军民被杀2万多人,仅留36人收尸,尸体焚烧10余日。

甲午之战,日军在台湾阵亡的人数高达10800多人,占日军阵亡总数的80%之多,因为遭遇台湾民众自发组织的反抗,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军魂”也是决定胜负的关键,甲午之战清军也是输在精神上。理想、信念缺失,战时就会缺“钙”。晚清军人们面临严重的信仰危机,这是惨败的原因之一。

5、教育、科技、工业的落后也是失败的内因

甲午战前,中日两国都在学习西方以图强。洋务运动开始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在各地开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马尾船政学堂等,但清政府依旧将其纳入传统的科举体系中去,而非重新建立系统而科学的教育体系。相比之下,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成立文部省,负责主持文教改革事宜,建立科学的大、中、小学学制,把封建教育改造成与近代工业发展相适应的近代教育体系。

为了大力发展自己的工业体系,日本不仅大规模引进近代科学技术人才,还派遣大批留学生赴西方各国深造,培养成才,陆续归国、提拔重用。而清朝洋务派所创办的企业里,从设计到施工,从购买机器到安装运转,以及技术知识的传授则完全依赖于洋人,忽视自己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与上述教育体制的落后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日本还重视资助私人兴办企业。除军事工业继续由国家掌管外,其他许多企业都低价出售给私人经营,大力扶植民间企业的发展。与之相反,清政府对于民间资本发展近代工业一直采取压制和控制的办法,压制甚至扼杀民族资本和发展。

尽管中日两国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建立自己的近代工业的背景、契机、目标相似,但吸收的内容、深度和成效却相差甚远,因此,可以说教育、科技、工业的落后是导致甲午战败的内因。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走进甲午,是为了走出甲午。甲午惨败,在当代仍然具有镜鉴作用。思格斯曾说过,中国甲午战败的直接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政府和军方所奉行的消极被动防御政策。

两个甲子、沧海桑田。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耻辱的一页彻底翻过去了,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回望甲午,警钟长鸣,当今世界,天下还不太平。日本右翼掌权,军国主义正在复活。在美国重返亚太的框架内,日本成为遏制中国的马前卒。钓鱼岛冲突,篡改历史教科书,淡化战争罪行,以安倍晋三首相为代表的日本政要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修宪”、解禁集体自卫权等等。

近期我国政府已公布钓鱼岛的领海基线,划定航空识别区,国家海洋局派出中国海监船编队经常抵近钓鱼岛海域巡航已形成常态化机制。确定9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都是对日本错误行为行之有效的反制措施。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但和平需要实力和精神来维护。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谈外交政策时强调,中国早就向世界郑重宣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纪录。远亲不如近邻。中国对周边国家坚持亲、诚、惠、容的理念。我们主张通过协商对话妥善管控分歧,解决争议。在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坚决捍卫中国的正当合法权益。

                                台科院

                               

关工委


“五老”辅导组

王钦煜执笔

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