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廉洁广角

嘉木廉谈|方国珍:保境安民有智慧

2020-12-04 16:46:00访问次数:2155

王林洋海战中,一方为元状元、台州路达鲁花赤泰不华,另一方为农民起义军领袖方国珍。600年后,纪念泰不华的崇节祠被毁,当地百姓在永宁江边建造了将军庙,主殿祭方国珍兄弟,副殿祭泰不华。从崇节祠到将军庙,从祭祀泰不华到供奉泰不华和方国珍,生前有不共戴天之仇的两人死后却坐在一起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因为在后人的心目中,泰不华尽节报国、为国捐躯固然是英雄,抗元首义、守望东南、保境安民的方国珍同样是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

image.png

方国珍(1319-1374),台州黄岩(今路桥)人。“方氏自大宋年间侨寓黄岩,世居洋屿。后迁石曲,历传至元,有太祖、考、祖妣墓葬在方家垷下汇头”。方国珍,身长,面黧黑,负膂力,性颇沉勇。兄弟三人,兄国璋、弟国瑛、国珉都很刚猂。他的父亲叫伯奇,农民出身,性格特别懦弱,受人欺侮,常叹道:“吾子必有兴者,无久苦我。”当时黄岩风俗,贵贱等级严格,佃户见田主不敢施揖,伺其过后才敢行走。方国珍的父亲伯奇,遇到田主尤其恭敬。国珍见状,瞪大眼睛说:“彼犹人,何所上下,乃事之如此?”残酷的阶级压迫现实,使方国珍在心中埋下了仇恨和反抗的种子。

image.png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权臣当道,祸乱朝纲,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天灾人祸共生。元统治下的台州,是蒙古统治者所谓“南人”聚居的区域,因而当地人民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所受到的歧视和迫害特别深重。元统治者不许汉人持有兵器,加上台州又是南宋末代太后谢道清的故乡,更受统治者的防范。故老相传元初曾是十户人家共用一把菜刀。此时,台州连年发生天灾,58年间发生灾荒18次,两次严重到“人相食”地步。至正四年(1334)七月,台州发生大海啸,大风吹海船上平陆二三十里,沿海地区受灾严重。而浙江的赋税竟占全国的十分之七,加上官吏贪腐枉法成风,民不聊生。陶宗仪《辍耕录》载有浙东流传的民谣:“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有童谣云:“杨屿青,出海精。”这是民众反元心声的反应。至正初,黄岩有李大翁啸众反元,出入海岛,劫夺漕运船,杀使者。其后有蔡乱头起兵。时势造英雄,方国珍横空出世。

1348年十一月,方国珍一家人在遭到仇人诬告,上诉无果,官府急捕之时,奋起抗击,方国珍以桌为盾,以杠为矛,击杀巡检,并与家人商量:“朝廷失政,统兵者玩寇,区区小丑不能平,天下乱自此始。今酷吏藉之为奸,媒蘖及良民。吾若束手就毙,一家枉作泉下鬼,不若入海为得计耳。”(宋濂《神道铭碑》)旬日得众数千,揭开元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方国珍首义反元,比刘福通、徐寿辉等起义早两三年,比郭子兴(后来朱元璋加入)起义早四年。清人傅维鳞《明书?方国珍记》评论道:“初,国珍之发难黄岩也,……辄诛仇结众,凌风卷雾于江海之陬,不可谓非云雷之壮烈焉!叱咤数年,始多控弦勒骑之举。是亡元者,国珍也。”肯定方国珍首义抗元的壮举。方国珍不向邪恶低头,替天行道,救民于水火,首义抗元,充分体现了他身上的“台州式硬气”。

方国珍占据浙东三郡后,守望东南,保境安民,让百姓安居乐业。方国珍据有浙东三郡后,同县的章子善建言方国珍称王称霸:“治乱有循环之数,夷狄无百年之运,元数将极,不待知者而后知。今豪杰并起,有分裂之势,足下奋袂一呼,千百之舟、数十万之众可立而待。溯江而上,则南北中绝,擅馈运之粟;舟师四出,则青徐、辽海、闽广、瓯越,可传檄而定。审能行此,人心有所属而伯业可成也。”((宋濂《神道铭碑》))而方国珍的回答是:“保境安民,以俟真人之出,斯吾志也。”明确地表明自己的志向是保境安民,等待真命天子的出现。后世史学家对此颇有微词,认为方国珍目光短浅,如明代高岱《鸿猷录·平方谷珍》中说:“元末诸雄,惟谷珍举事最早,其所就业最微。观其所营,盖反复狙诈人耳,非有长驾远驭之才、取威定霸之略。”确实,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多数是称王的,元末农民起义的群雄也多称王,以图霸业。韩林儿称明王,陈友谅称汉王,张士诚称吴王,朱元璋称吴王,然而又有几人成功?方国珍做出这样的决定来自于对自己实力的估计,他明白自己的实力主要是水军,擅长海战。《续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十六:“方国珍……以水为命,一闻兵至,挈家航海。中原步骑,无如之何。彼则寇东掠西,捕之不得,招之不可。” 离开海洋争夺中原,对他来说既无能力也无实力,“国珍地小力少,不足以张国,饷匮援绝,不足以待敌”,这样的评介是客观的。方国珍的“硬气”,决不是毫无原则的硬碰硬,而是从实际出发的务实作风。

image.png

“保境三州兴水利,修文东海续兰亭。方家坫上英雄出,留待乡亲话到今。”方国珍安定了台州、温州、庆元(宁波)后就致力保境安民,休养生息,鼓励农工商学,轻徭薄敛,办学堂,筑塘堤,建桥梁,百姓安居乐业。比起战事频繁的中原,浙东可谓天堂。明初宋濂写的《方公神道碑铭》,称他“以豪杰之姿,庇安三路六州十一县之民。天兵压境,避而去之,曾无一夫被乎血刃,其有功于生民甚大”,肯定方国珍的功绩。方国珍的保境安民战略不但赢得普通百姓的称赞,而且得到了猜忌心很重的朱元璋的理解,并得以善终,这正是方国珍政治智慧的表现,也就是宋濂称赞的“炳乎几先,能顺天命”。

image.png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对于一般人,要做到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往往会被一时的顺风顺水冲昏头脑,导致自我膨胀,最后碰壁闯祸。因此从清廉校园建设的角度,学校“王林洋海战”历史景观的建设,让我们在学习泰不华节义的同时,深刻感受方国珍自知不伐的重要性——“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

“公虽殁矣,德曷忘矣。太史铭矣,发幽光矣。”无论是泰不华还是方国珍,他们的事迹都将永远烛照后世,启迪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