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职院校就业教育体系策略研究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任娜 日期:2023-06-28
文/任 娜

吸引大量高素质人才,提高当地高校大学生本地就业率,是提升城市活力的重要举措。地方高职院校要坚持“职教性、地方性、高教性”办学定位,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不断完善就业教育体系建设,聚力毕业生就地高质量充分就业,积极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聚焦体制完善

就业教育全员化

就业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完善体制建设,统筹学校教育、管理、服务各方面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全员协同就业育人。要坚持党建引领,践行“对每一位学生负责,让每一位学生成长”和“就业工作,人人有责”理念,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就业教育,打造一流就业教育平台。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建立一支“稳定、壮大、高水平”的专兼职就业教育队伍,以点带面,带动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大学生就业对学校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深入了解学生就业市场及学生就业需求,在各自领域充分发挥教书、管理、服务育人的功能,推进党建与就业教育同频共振、深度融合,有效促进学生就业。要健全体制机制,就业教育涉及学校多个部门,要明确责任。学校层面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开展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构建统筹协调机制;管理部门基于工作职责,组织校院两级开展就业工作;二级学院层面厘清专任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职责,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整体联动,确保就业教育全员参与。

聚焦教师引领

就业教育全过程化

就业教育的主体、对象、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根据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基于学生个性化差异,从入学到毕业实行全过程就业教育,充分发挥职业规划课、就业指导课、班会、就业咨询中心等作用,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引导学生主动开展自我探索,帮助学生深入剖析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以及价值观,利用量表测试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自我,合理规划、适应大学生活,做到生活自理、管理自治、学习自觉。帮助学生深入开展职业探索,了解职业分类及发展的现状,掌握职业探索的方法和维度,提高职业信息收集和职业环境分析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政策,学会整合自身优势与职业信息。指导学生做好生涯规划,进行行业、岗位等定位,引导学生综合技能、性格和发展平台等因素,学会使用决策平衡等方法分析多种职业选择,“人职匹配”合理确定职业目标,制定和实施生涯规划。持续深化技能提升,开展简历辅导、面试技巧、求职礼仪等实战性的求职指导;通过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模拟求职大赛等比赛促进提升大学生的求职综合素质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做好心理调适,提高学生应对求职中挫折和困境的能力,疏导和改善焦虑、自卑、攀比以及封闭等求职心理情绪;引导学生对即将从事的职业进行心理适应,实现从就学到工作的角色转换,更好地融入社会。

聚焦氛围营造

就业教育全方位化

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与氛围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聚焦全方位育人,完善就业教育工作路径,实现高质量充分就地就业。坚持校地联动加强城市文化认同,共同讲好城市发展故事,提升城市认同感。地方政府借助多元化宣传媒介全方位宣传城市,包括地方历史、文化、美食、城市发展规划、龙头企业、人才优惠政策等;学校编写地方城市文化与发展校本教材,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访企拓岗,组织企业进校和学生入企等活动,搭建学生企业知己知彼双向奔赴桥梁。推进政行企校融合育人,主动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让专业设置建立在企业期盼、产业发展的兴奋点上,并建立健全政行企等多方参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坚持产教协同育人,实行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现代学徒制、工匠班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推动毕业生本地高质量就业,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深嵌就业思政教育,将思政元素融入就业指导过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观和就业观,减少“慢就业”“缓就业”现象。发挥朋辈效应,在就业教育中构建朋辈就业典型示范引领体系,让优秀的朋辈力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构建“家庭—学生—学校”的家校共同育人环境,形成家校共同体,发挥家庭教育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作用,班主任、辅导员等要与家长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引导家长合理看待大学生目前求职状态,共同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